首页 > 用户投稿

腊月初旬(腊月)

腊月初旬(腊月)

在这个几乎足不出户的春节里,我们除了聊天、玩手机、看电视、发呆……闻不到一丝年的味道。这已经不是我们记忆中的年,现在的孩子还知道有关春节的习俗吗?

部编版语文教材新增了很多有关传统文化的篇目,唤醒了我们随着时代快速发展而逐渐遗忘的风俗民情。

一年级上册“和大人一起读”《春节童谣》:

“二十三,糖瓜粘。”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各地风俗不同,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

腊月初旬(腊月)

民间有着吃糖瓜祭灶王爷的习俗。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返回天庭向玉帝禀报你家的情况,于是,家家户户都用糖瓜来祭灶王爷,让他嘴里甜甜蜜蜜上了天庭只说好话,以讨来年越过越甜。

“二十四,扫房子。”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打扫家庭卫生。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这一风俗反映了中国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驱除病疫、祈求安康。

“二十五,磨豆腐。”“腐”与“福”有相似的发音,做豆腐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在古代,这一天的民俗活动主要还有接玉皇、照田蚕、千灯节、赶乱岁等。如今的我们也不会再去磨豆腐,就用贴“福”字代替了。

“二十六,去买肉。”祭灶、掸尘、贴福字之后,家中一切忙妥,开始为过新年采办年货。过去人民生活条件差,很多人家都是过年才舍得买肉吃。

“二十七,宰公鸡。”“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宰好炖熟的整只鸡盘在一个碟子里摆放在桌子中间,不能将其拆解成一碗鸡块,人们还给它取了一个好名头,叫做“大吉大利”。除夕这天是不能吃掉的,节日期间,每次吃饭都要端上桌,直到快要坏时才吃掉。为什么不宰母鸡呢?因为母鸡可以下蛋,舍不得吃母鸡。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前面几天准备好了肉食,在腊月二十八这天也该准备主食了,这是北方的传统年俗。中国有句老话:不蒸馒头,蒸口气!蒸馒头,也有争气的含义,象征来年蒸蒸日上。

“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三十晚上即除夕夜,这一天合家团聚,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除夕夜守岁熬一宿是十分久远的习俗,传说有一只凶猛异常的怪兽“年”,喜欢在腊月三十晚上出来伤人性命,后来人们发现它怕红光、响声,于是在除夕夜大家都齐聚一起,穿红衣、贴红对联、待夜深子时放鞭炮,赶跑年兽。初一早上人们上街互相道贺,庆贺赶跑了年兽,也就是“过年”。初二这一天人们带上礼品走亲访友,回娘家。

二年级下册“识字2”《传统节日》: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春节是一个全家团圆的喜庆日子,人们的心情愉悦放松。“贴窗花、放鞭炮”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就叫“传统习俗”。

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元日》:

王安石的《元日》描绘了新年热闹、万象更新的场景。

“爆竹声”——放鞭炮;“一岁除”——守岁;“屠苏”——喝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大年初一全家喝屠苏酒以驱邪避瘟疫,祈求健康长寿。);“新桃换旧符”——贴门神,换桃符。

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也作春联。

六年级下册课文1《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作者:老舍,写出了老北京春节前后独特的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明确了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买年货、大扫除;除夕——穿新衣、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正月初一——拜年、逛庙会;正月十五——看花灯、吃元宵;正月十九——隆重热闹的春节就结束了。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传承——迫在眉睫。

原文标题:腊月初旬(腊月),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odstylecd.com/tougao/15512.html
免责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格调佳」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