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户投稿

恶搞花木兰(贾玲恶搞花木兰引发撕X大战)

恶搞花木兰(贾玲恶搞花木兰引发撕x大战)

连日来,因为贾玲喜剧恶搞花木兰,将花木兰颠覆成了贪吃、不孝、花痴、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引发了各种争议。除了一片谴责声外,也有一些人认为我们应该宽容一些,不必上纲上线,还有评论说花木兰就是一个虚构人物,前人可以创作,后人也当然可以恶搞和再创作,事实真的如此吗?评论岂可信口开河?宽容怎无社会底线?

资料表明: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原祠毁于1943年战火。现在石碑两通。一是元代《孝烈将军祠像辨证记》碑,一是清朝《孝烈将军祠辩误正名记》碑,两碑的主要内容都是考查辩正木兰的时代、家乡、事迹及木兰祠、木兰像等。

据碑文、《归德府志》和唐朝以来的有关文献分析,花木兰不姓花,而是姓魏,名木兰,生于北周,死于隋代。故里在虞城营郭北魏庄(今废)。北周时可汉募兵,本是木兰父被征招,但他年老体弱,难以应征。而唯一的能代替他的木兰胞弟又年轻。无奈,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十二年,屡立战功。自边防归来时,北周已亡,拜见了隋朝文帝。文帝封她为尚书,她坚辞不授。归家后,脱去戎装,换上旧时衣裳,又现女儿真面目。后朝廷闻之,召她人京,欲纳她为妃,木兰以死拒之。

恶搞花木兰(贾玲恶搞花木兰引发撕X大战)

明清以后,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再创作,“花木兰”的艺术形象日臻完美。迄今为止,上演过木兰戏的剧种有京剧、越剧、汉剧、昆曲、秦腔、平剧、黄梅戏等20多种,特别是大师常香玉《花木兰》的全国巡演,“花木兰”在民间的影响更加深远,“花木兰”这个称谓在人们心中也逐渐“固定”下来。唐代诗人白居易和杜牧都曾写诗颂扬这位巾帼英雄。

以上啰嗦多一些,只是想说明,花木兰在历史正史中虽未见记载,但是在各种诗歌、作品以及现存的碑文中,均有记载,只不过未必姓“花”而已。

再说,即使是花木兰只是一种艺术形象,但是经过几千年的创作和演绎,其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文化符号,成为激励后人的一笔精神财富。历经多个封建王朝,很多作品都是在丰富和完善人物形象,即使再创作加工,也是在其身为巾帼英雄的前提上改编而来。怎么到了现在就可以抛开这个基本事实,直接将人物形象颠覆反转呢?

有人说,周星驰作品中多有颠覆和解构,周先生可以,贾玲为什么不可以?凡是看过周先生作品的,我们可以看出来,不管是苏乞儿,唐伯虎,还是真正虚构的人物《大话西游》里面的至尊宝,虽然里面加了很多无厘头和搞笑的地方,但是基本上,苏乞儿还是大英雄,唐伯虎也还是大才子,至尊宝还是要保护唐僧取经的齐天大圣,这些原著中的人物形象都没变化,包括很多影视作品中的戏说、野史之类的,也都是在尊重原著基础上,对里面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了再加工和创作,而非不顾事实的颠覆。假如周星驰作品中的苏乞儿、唐伯虎,至尊宝都被塑造成无赖、流氓、地痞,他的这些影视作品还能成为精品吗?还能被大家接受吗?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有很多瑰宝值得后人汲取和学习,适当的戏说、改编,再创作都是可以接受的,自然不用上纲上线,但是如贾玲喜剧作品这样毫无底线和操守的颠覆和丑化,难道不值得反思和警醒吗?连美国人影视作品中的花木兰都尊重原著,怎么自己国人反而开始恶搞和丑化呢?

如果,我们可以随意把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人物或者励志故事都拿出来颠覆,丑化,那么未来下一代看到的中华民族的祖先都是一群骗子、小丑、流氓、无赖,好逸恶劳,贪吃粗鄙,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我们如何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呢?连祖根都不要的民族,它复兴什么?持续力在哪里?何去何从?

那些认为,贾玲恶搞花木兰不需要道歉的人,要扪心自问,你们想让自己的下一代从贾玲喜剧作品中学到什么东西?

原文标题:恶搞花木兰(贾玲恶搞花木兰引发撕X大战),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odstylecd.com/tougao/14011.html
免责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格调佳」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